社区康复的北京模式

0
回复
2860
查看
[复制链接]
来源: 2010-11-24 23:18:1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完善流程,建立网络。
  首先,我们完善了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家庭的康复流程(见右图),建立了社区康复三级管理网络,为开展社区康复提供了可靠的组织、技术、信息保证与康复质量保证。
  2.送出去,请进来。
  我中心聘请了北大医院教授为康复医学科首席专家,由专家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传、帮、带。专家每周进行两次教学查房、会诊或组织病案讨论,为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指导康复计划的制订,同时为中心培养康复技术人才。我中心每年选派3~4名康复专业或转岗人员到北大医院物理康复医学科进修,以缓解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短缺与康复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近3年,我科引进中级康复医师1名、大专院校康复毕业生3名,派出10人到北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目前我中心已有7人取得了北京市卫生局社区康复专业上岗合格证。所辖卫生服务站均建立了康复室,其中均配备了1名专职或兼职的社区康复治疗师。
  3.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双向转诊。
  我中心与北大医院物理康复医学科共同实施了双向转诊。凡在我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可通过双向转诊,直接在北大医院脑卒中单元病房接受救治和早期的康复介入。
  4.进行康复评定,制定、实施康复计划。
  生命体征已经稳定的患者由北大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我中心康复医学科为病人进行康复评定,制定近期及远期的康复计划和具体方式。经康复治疗1周时,患者接受北大医院黄永禧教授的会诊,对其初期的康复评定和训练计划进行修订。之后由科主任负责落实,每周查房一次。通常的康复治疗以3个月为一疗程,到康复治疗末期进行评定后,根据患者运动功能等恢复情况,确定下一步康复计划(住院康复、转门诊康复或回归家庭),并由社区康复师每月进行一次随访,进行康复指导。转入家庭康复的患者经中心转诊网络转入相应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并由卫生站康复师深入家庭进行康复训练。发现疑难问题请黄永禧教授会诊。患者原发疾病由卫生站全科医生进行Ⅱ级预防。
  5.开拓创新,实现康复多元化管理。
  为实现“2010年北京市率先达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个目标,贯彻残联—卫生—民政系统协调合作的社区康复模式,我中心与街道办事处、民政科联合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社区康复俱乐部。俱乐部组织辖区内残疾人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娱疗工疗和康复指导,以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通过40余次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如“春节到教您一道菜”、“工艺编织动手又动脑”、残奥会志愿者活动和残疾人英语学习班、春游植树、盲人行走培训、聋哑人手语训练、残疾人社区合唱团等,残疾人回归社会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06年10月起,由街道办事处出资,康复医学科提供医疗服务,我中心还为辖区25名中风偏瘫又生活困难的低保人员免费进行康复治疗,受到社区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北京市有关领导称之为惠民工程。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康复|主题: 19, 订阅: 0
康复医学网(www.kfyx.cn)中国权威康复|养老|健身|养生|健康门户 微信公众号:cnkfyx,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