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Beijing,China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App下载

扫码或应用市场搜康复医学网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阅读排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对体态的管理。

古人强调,“站如钟,坐如松”!

今天,也常常听到家长呵斥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拥有一个好体态,有哪些益处呢?

从第一眼直观感受,我们说,体态好的人,看起来更阳光、更自信。


从健康角度来讲,好体态的重要性就更多了。

我们随手就可以举出很多。


  • 比如,帮助改善呼吸状况

呼吸也是需要效率的。

一些含胸驼背的人,常常感觉呼吸不畅。对此,简单的理解是含胸驼背的姿态使胸腔体积减小,可容纳气体体积减小,使得气体交换(即呼吸)的效率也变差。呼吸效率变差可能引起身体内一系列问题,包括失眠、情绪抑郁等。

  •  比如,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不需要医学知识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一点。姿势不正确,使得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长期处于被压迫状态,自然会影响血液循环。如果被压迫的是腹部,那么其内的内脏器官也会被压迫,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引起便秘等。

  •  比如,帮助改善脊柱、肌肉和关节状况

正确的姿势能够帮助保持脊柱中许多复杂结构、保持骨骼和关节的正确排列、使肌肉被正确的使用(需要紧张时紧张,需要放松时放松)。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也会讨论体态与疼痛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体态问题,是许多慢性疼痛、劳损的元凶。

对于哪些体态是好的

不需要去问专家

我们自己都可以列举出很多说法:

“站如松!”

坐如钟!

行如风!

卧如弓!


这些说法看起来都不错。


但是,这样体态真的都是是“标准体态”,或者说“最佳体态”


很多朋友都会面临这种境况——很想改变自己的体态,各种理论与实践方法也看了很多,但始终不能纠正自己的体态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仔细讨论这一点。


而现在,我们可以先从逻辑的角度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我知道很多体态知识与训练方法,依然没法拥有一个良好的体态?”


从逻辑角度来说,在询问做到或做不到之前,我们应该先来思考——究竟有没有“标准体态”这样的东西存在。


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标准体态”,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说有,是因为,确实存在一些动作、一些更好的姿势、一些锻炼方法与知识,是对我们健康更有利的。


说没有,是因为我们对“标准”的理解有误。


我们在讨论“标准体态”时,经常会忽视以下三点:


1

忽视了动作存在的背景

事实上,任何说法都必须有其适用的环境。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正确的,在那样的背景下是错误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里,时间是绝对的;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是相对的。


体态管理也是如此。我们很难去说某一个姿势一定是正确或错误,或是某一些锻炼方法/强度一定是正确或错误。


例如,对于长期久坐的办公族,比起运动损伤,如何增加运动量才是他更应该关注的;而对于一个体力劳动者,日常工作中的运动量已经够大,再要求他每周跑步机上多少公里,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他来说,更需要关心如何避免运动损伤,如何避免机体过度疲劳。


同样的例子在健身中也有。许多人盲目效仿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却忽略了运动员训练的背景,高强度的训练量背后,是经过精确设计的训练动作、饮食安排以及康复保健团队的支持。


2

忽视了动作的整体连贯性

换句话说,我们可能很了解怎么站立,但对于如何行走,或者如何跑步,这些都是连贯的动作,我们就很难真的了解


我们用跑步来做例子。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可以把跑步过程进行分解为:


推蹬期(10%)


(前脚凭借屈膝屈髋向前推进,后脚利用跟腱及小腿后肌群所储存能量促使足部蹬离地面)


摆荡期(50%)


(双脚腾空,四肢摆动交换维持平衡,准备下一次着地)


着地期(10%)


(前脚着地吸收冲击,后脚向前摆动)


支撑期(30%)


(上半身惯性向前进,使躯干位置超过腿前,髋关节与膝关节伸展,随后进入推蹬期)


这套描述相当清楚了。


不过,你在看过这样的描述之后,真的能在跑步的时候做到10%推蹬,50%摆荡,10%着地和30%支撑吗?


如果你脑袋里充满着这样的想法,很可能你不是跑的更好,而是发现自己都“不会跑步”了!


即便是像站立这样看起来是静态的动作,其实也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我们可以去分析站立时主要是哪些肌肉在起作用,哪些伸长,哪些缩短;哪些紧张,哪些放松。但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毫无意义——毕竟,找准肌肉的位置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别说体会它们是如何运动和改变了。


3

忽视了控制动作的意识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在谈论矫正体态时,常常忘记了,我们有多少行为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


站坐卧行,吃饭喝水取东西等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需要我们用“意识”来控制,而是身体自然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如果要给所有动作都树立一个“标准”,只怕我们会寸步难行,每天的精力都用于考虑诸如“如何正确的迈出这一步,怎么从后脚跟滚动到前脚掌”,或者“怎么拿起这杯水,把它送到嘴边,张开嘴喝一口,咽下去”这样近乎荒谬的事情上。


与此相关,有一种很有趣的观点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这种观点认为,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我们的身体本身就知道怎么做,因此,不要用你的意识去强加干预你的行为,让它保持一种“自然松散”的状态就好。


尽管还不太流行,但讲述类似观点的书籍有很多。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本《网球的内心游戏》,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找来阅读一下,并不很长。表面看起来是关于如何训练网球技术,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可以被应用于很多方面。


当然这观点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例如说,在长期处于错误体态的状况下,我们的本体感觉也会发生错误(关于本体感觉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讲述),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的身体不知道怎样是正确的了,或者把错误的当做正确。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借助意识或者外力来做一些改变。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顺应身体的自然状态,确实是最好的也是大多数人采取的方式。


而现实中,很多人懒于全面地思考,总希望得到一个简单的回答。比如,“请告诉我几个锻炼动作,让我的背不再驼”、“请问该怎么训练核心”、“请问该如何拉伸这块肌肉”或者“吃点蛋白粉是不是就可以快速长肌肉呢?”


因此,写这个系列的目的,不是否定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众多观点和训练方法,而是希望能帮助大家,尽可能全面地去了解和分析这些观点和训练方法,知道利弊,知道什么情况下适合做而什么情况下反而有害。


在写完前面几篇理论后,本系列也将进入到对于生活中常见症状的分析,或是介绍一些锻炼动作。但略有不同的是,我会尽量补充清楚适用与不适条件,或是列出参考系列。也欢迎更多有经验、有丰富知识积淀的人来此多多交流。


如果能激发出你对体态管理的兴趣,如果能让你开始尝试自己去分析一些信息的正误,如果能对你认识生活、认识自我有一些帮助,这就是这个科普系列的意义了。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下一篇内容预告: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纠正不好我们的体态?


如果你愿意关注我们、加入我们

这真真是极好的!


脊近完美

为中西医在肌骨康复领域

的创新整合而努力!

(在这里,除了身体,你还能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2017年6月1日-8月31日

暑期儿童体姿体态与脊柱公益筛查活动请点击链接:

关注青少年脊柱健康,定期检查是关键


上海脊近完美康复中心

脊椎康复:头颈肩腰背髋膝踝疼痛劳损
形体矫正:脊柱侧弯、圆肩驼背、XO型腿
运动损伤:网球肘、跑步膝、韧带损伤、踝扭伤
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漏尿、脏器下垂
脏腑调理:内分泌紊乱、消化不良、焦虑失眠


更专业的体态评估与康复,想咨询?

欢迎拨打咨询电话   021-55278026
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想成为治痛高手?当然是跟名师学习!

【脊近完美特别定制】6月2日~4日 / 颈肩系统评估与精准康复高级班

【学习通知】朱国苗博士 / 6月5~11日 / 人体精细解剖与疼痛徒手治疗

(点击下图放大)

康复医学网(www.kfyx.cn)中国权威康复|养老|健身|养生|健康门户 微信公众号:cnkfyx,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康复医学网提供专业康复科普教育。我们为康复治疗师、医生、康复机构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17年+的经验。
  • 康复医学网APP

  • 康复课堂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08-2025, KFYX.CN | 康复医学网
  • 京ICP备15008331号-1 京B2-20241658 | |网站地图 康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