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Beijing,China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App下载

扫码或应用市场搜康复医学网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好书分享 | 读《筋膜健身》有感之从筋膜的角度看人类的行走机制
阅读排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现代肌肉骨骼康复领域

筋膜学可是位大红人!

但人家可是名副其实的


随着筋膜诸多价值被挖掘

填补了许多传统观念无法解释的空白领域


我以前一直觉得筋膜学艰难晦涩,没有勇气进入。直到阅读了《筋膜健身》这本书,才发现了筋膜学的广大与神奇,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本文是结合《筋膜健身》中的内容,从筋膜的角度对人类行走进行分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

 

筋膜与肌肉的关系


筋膜:包含着两种特殊类型的结缔组织,即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和致密结缔组织(深筋膜)。


那么,筋膜与肌肉有怎样的关系呢?

葡萄柚原则:想要有“形”得靠筋膜!


葡萄柚的果肉被白色的“皮肤”分成小块包裹着,外面还包裹着一层坚韧的白色“皮肤”,最外层则是葡萄柚的外皮。我们身体的肌肉也是被薄薄的筋膜分成小块的肌束,肌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肌肉,同时肌肉又会被肌筋膜包裹维持现有的形态。


——引自《筋膜健身


活体肌肉是不能与结缔组织(筋膜)分离的。单个肌纤维由肌内膜固定,成千上万个肌纤维被肌束膜捆成肌束。肌外膜包绕众多肌束形成肌肉。


部分深筋膜(肌外膜)通过不同方式将单个的肌肉彼此分开或与周围的器官分开。肌外膜也可能延续为绳状的肌腱结缔组织或片状的腱膜结缔组织。



筋膜的运动功能


结缔组织的四大基本功能:

塑性:包裹、填充、支撑以及赋予结构形状。

运动:传送和储存肌肉力量、抗衡阻力和拉力。

供给:新陈代谢、输送液体、供应营养。

交流:接受和传递信号和刺激。

——引自《筋膜健身


在本文中为大家重点分享筋膜的运动功能。

肌肉与筋膜的协调运作

我们都知道,肌肉是通过结缔组织作用于骨骼上的。例如,肌腱将肌肉连接到长骨(例如肱骨或股骨)的骨外膜,腱膜(结缔组织扁平鞘)将肌肉与扁骨(例如颅骨)的骨外膜连接起来。这些结缔组织将肌肉产生的力传递出去,同时协助肌纤维束移动,从而产生动作。


这里的肌腱和腱膜都属于肌肉中的筋膜,此外像背部的胸腰筋膜经过背部和身体两侧,将全身的筋膜都串联在一起,所以一旦局部筋膜获得肌肉中的拉力就会一层一层沿着筋膜连接(肌内膜-肌外膜-肌腱)或筋膜经线(后表链、螺旋链)传递出去。


筋膜运动的核心是其弹性属性

筋膜的弹性属性是其发挥运动功能的核心所在。


我们都知道,筋膜主要是由胶原蛋白构成的。就像弹性较好的弹簧一样,筋膜能将其被受到的压力转换成弹性势能完成储能机制,随后再适当的时机再将弹性势能释放转换成动能。


此外,筋膜的微结构也体现了这种弹性能力。好的筋膜并不是平整的,而是略微呈波浪状,就像卷发一样。也正是因为这种结构,筋膜才能够被充分拉伸,并且储存能量。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筋膜的波浪形态会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是紧张、短缩、打结等,从而运动表现也会有所下降。


具有弹性、能够产生弹性势能和储存能量是筋膜,特别是肌腱的主要特征。


这里我们用羚羊跑跳来举例说明筋膜的弹性属性。


羚羊之所以动作迅速敏捷,主要归功于它们的筋膜。这种动物的弹跳能力十分惊人。肢体纤细的羚羊可以跳3米高、10米远,远超其他动物,这样优异的弹跳表现并不能简单地用肌肉力量来解释。羚羊体型娇小,并不具备大块发达的肌肉。但是它们纤细的腿上都附有长长的肌腱。



小贴士——什么是石弩效应


石弩效应:石弩能将石头投掷得很远,是因为它的力臂被施加了机械压力;压力一旦消失,之前储存的势能就转化成动能,从而使石头向前飞出。




利用石弩效应,可以使肢体用最少的肌肉力量完成动作。肌肉必须先收紧,使肌腱被拉紧。


对于羚羊来说,完成第一次跳跃之后,后续的跳跃主要利用的是重力和自身重量:身体落到地面上会拉紧肌腱,使其储存势能;这股势能释放后产生的反作用力会产生加速度,这个加速度远远大于训练有素的肌肉收缩速度。


羚养跳跃起来十分省力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发挥了好的运动表现,而是长长的肌腱反复在储存和释放弹性势能。

——引自《筋膜健身


筋膜弹性储存能量机制在步行中的应用


人类在行走时的能量传递机制同样可以用筋膜的石弩效应解释。


我们之所以这么擅长行走,要感谢贯穿全身的筋膜经线之一——后表线


后表线起于足底,经阿基里斯腱(跟腱)沿腿部上行至大片的腰部筋膜,再沿背部到达颈部和头部。这条筋膜经线能够储存大量的能量,而且不依靠肌肉就可以释放能量,将其转换为动能,因此人类步行才能如此高效和持久。

——引自《筋膜健身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的足底筋膜在这个能量转换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足底筋膜位于跟骨与跖骨间,是一个强壮、具有相当厚意的扇状弹力结缔组织。


足底筋膜在结构上可区分为三个部份:最明显的中央部位近端附着于跟骨内侧粗隆,经常会包含阿基里斯腱及跖肌韧带末端组织,远端与屈趾短肌紧连;外侧(或腓侧)部份近端起自内侧粗隆外缘,远端外侧附着于第五趾跖骨;内侧与外展小趾肌的筋膜融合,内侧(或胫侧)部份相当薄,形式外展大趾肌的覆盖筋膜,远端与足背筋膜接合。

在整个步态周期中,足部需要承担相当的压力冲击,幸而有足底筋膜之绞盘机制来帮助足踝吸收震荡并完成支撑和蹬离的完美转换。

具体来说,在支撑中期,内侧纵弓因为重力的影响被动拉长储存弹性势能。在蹬离期行进时脚跟上提,脚趾在跖趾关节呈背曲状态,此关节因承受体重使筋膜张力增加进而产生一绞拉作用:拉近跟骨及跖骨、增加内侧纵弓曲度、使跖趾关节处于外旋位置,从而将足底筋膜储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增加了足踝的刚性杠杆稳定能力并产生动力完成推进。


应用:异常足底压力步态分析


按照书中提供的思路,我们来对异常足底压力步态进行分析——蹬离期较短表示后表链筋膜弹性较差。


在前一部分的筋膜的步态分析中提到,足弓吸收震荡和提供前进动力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足底筋膜的被动拉长与舒张完成的。


足底全脚掌支撑期,足弓下降,足底筋膜被动拉长储存弹性势能,蹬离时,跖趾关节背屈通过筋膜连接增加足底筋膜的张力,踝关节被动旋后,足弓上升,弹性势能释放,产生行进的动力。


因此,蹬离期时间较短,表示跖趾关节活动不足,足底筋膜的绞盘机制不明显,不能很好的利用重力进行势能的转换,导致步行效率降低,或中后足损伤,或易疲劳,或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代偿,进而产生一系列其他临床综合征。


饼状图绿色部分蹬离期时间较短

 

由此,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行走效率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充分利用身体的筋膜;另一方面,也需要锻炼我们的筋膜,如跟腱和足底筋膜,让他们保持健康,从而保持或者提升它们的弹性和能量储存能力,让我们的行走更高效。

 

作者介绍:


杨帆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学士,脊近完美物理治疗师,曾工作于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后加入脊近完美跟随朱国苗博士学习人体精细解剖和运动机能学,掌握SET、贴扎、关节松动术等多种技术,多次参与上海马拉松等赛事的健康维护,擅长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运动损伤康复的护理。

2017年6月1日-8月31日

暑期儿童体姿体态与脊柱公益筛查活动请点击链接:

关注青少年脊柱健康,定期检查是关键

上海脊近完美康复中心

脊椎康复:头颈肩腰背髋膝踝疼痛劳损
形体矫正:脊柱侧弯、圆肩驼背、XO型腿
运动损伤:网球肘、跑步膝、韧带损伤、踝扭伤
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漏尿、脏器下垂
脏腑调理:内分泌紊乱、消化不良、焦虑失眠


更专业的脊柱评估与康复,想咨询?

欢迎拨打咨询电话   021-55278026
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想成为治痛高手?当然是跟名师学习!

【脊近完美特别定制】6月2日~4日 / 颈肩系统评估与精准康复高级班

【学习通知】朱国苗博士 / 6月5~11日 / 人体精细解剖与疼痛徒手治疗

(点击下图放大)

康复医学网(www.kfyx.cn)中国权威康复|养老|健身|养生|健康门户 微信公众号:cnkfyx,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康复医学网提供专业康复科普教育。我们为康复治疗师、医生、康复机构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17年+的经验。
  • 康复医学网APP

  • 康复课堂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08-2025, KFYX.CN | 康复医学网
  • 京ICP备15008331号-1 京B2-20241658 | |网站地图 康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