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Beijing,China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App下载

扫码或应用市场搜康复医学网

电话: 400 4567 8910
返回顶部
阅读排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学作品中

人们很喜欢使用“肩负重任”这样的词语

不过,作为一名物理治疗师

我更关心的是

究竟有哪些“重任”造成肩关节及周围肌群损伤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分享肩关节常见病变之肩袖损伤


根据导致肩袖损伤的原因不同,可以将肩袖损伤分为外伤性肩袖损伤继发退变性肩袖损伤


外伤性肩袖损伤的患者常有明显的肩部外伤史,如摔倒时手撑地、提重物、扭伤等多种原因,由于急性暴力导致肩袖撕裂。继发退变性肩袖损伤,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存在肩峰下撞击的潜在因素。


不过,临床上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肩袖损伤患者,并无肩部外伤史,仅在日常活动强度下也会出现肩袖损伤;或是按照常规方法处理了很久还是不见效,这是为什么呢?


我在阅读Darlene Hertline的《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一书时,找到了一种解释此现象的思路,通过本文与大家进行分享,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多多交流。

一、肩袖肌腱的血液供应

我们知道,肩袖肌肉有四块: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


这四块肌肉在肱骨头的后侧、上侧、前侧一起发挥功能,不可孤立。肩袖肌腱纤维连接在盂肱关节囊上。因此肩袖除了运动肩关节外,还可以稳定肩关节。


肩袖也是特别容易损伤的地方,过度劳损引起的退行性变化是比较常见的。损伤通常在冈上肌腱和部分的冈下肌肌腱处。由于这些损伤通常是在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就能发生的,因此,这些经常损伤区域的营养状况,就很值得关注了。大部分的劳损不是因为使用强度和频度过大,就是营养的缺乏。


肩袖肌腱的营养主要来自六条动脉,其中三条基本上每个都有,另外三条有时候是缺失的。这六条动脉的名字分别是:胸肩峰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上动脉、旋肱前动脉、肱骨上动脉、肩胛下动脉。


这样拆开,大家一定会记混,我将书中讲解整理成一个表格分享给大家——

注:第一列是所支配的肌腱,第二列是支配其的血管,第三列是是否缺失的可能性。同时需要注意,最后一行的肱骨上动脉、肩胛下动脉是经常没有的。


下图是血管解剖位置示意图


由上面的表格和血管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我们可以看出,营养冈上肌的动脉(胸肩峰动脉)经常是缺失的,而且图中其他动脉也是很细的一个分支。因此可以说,冈上肌腱的营养状况是较差的,冈下肌的部分肌腱也“营养不佳”。


肩袖肌腱的这种血供特点,是肩袖经常损伤的原因之一。这点在注射研究和组织学研究里都有证明。


当然,年龄也是肩袖损伤的重要原因。而且年龄本身,也会造成血供变差。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会发现,有肩痛并且被诊断为肩袖损伤的人,大多偏瘦,且往往表现为吹完冷空调后肩痛。这可能与受冷后,血管收缩使肩袖营养变差有关。

二、肩关节的稳定

肩关节是个特别不稳定的关节,有两个原因:

1、关节囊本身就松。

2、关节两个面,形状的吻合程度低。

因此,在其他关节上能提供稳定性的两个“被动”机制,在肩关节这里基本都不是很“给力”。因此,肩关节就需要动态的稳定机制----肌肉,也就是肩袖肌群来帮助。


当肩关节自然下垂在身体侧面时,其受力的情况如图所示——

重力垂直向下、喙肱韧带和上关节囊提供向内上方拉力、关节盂面提供向外上方的支持力,这些正好达到力学平衡。也就是说,当上肢在体侧时,无需任何肌肉(三角肌、肩袖肌肉等)的收缩,也可以保持稳定。一旦上肢离开体侧,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例如外展,上关节囊和喙肱韧带就会松弛。


这时,肩袖的四块肌肉就开始工作,提供稳定性(肩袖肌腱也连接在关节囊上)。如下图: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与正常稳定机制出现问题有关。比较常见的两类问题是:


问题一、骨骼对位对线的失常和肩袖的力弱


例如,驼背的人,肩胛骨可能会出现更多下回旋(downward rotation)的情况,这正好是盂肱关节处于相对外展的位置。

肩袖肌群需要增加张力来保持盂肱关节不出现半脱位。这种张力的增加,虽然提供了相对稳定,但会给关节囊造成更大的应力刺激,使关节囊上增加许多胶原物质,逐渐失去延展性——也就是关节囊的纤维化。这可能是冰冻肩的原因之一。


问题二、肌肉轻度或重度瘫痪

再举例,那些有肌肉轻度或重度瘫痪的人,也会有类似的情况:肩胛骨失去稳定性后,出现下回旋的状态。中风病人就是如此,主动和被动的稳定机制都失去了,就会形成中风后的肩关节半脱位。

   三、总结   

1、肩袖里,冈上肌腱和部分冈下肌肌腱因为血管分布少与缺失,造成营养相对较弱。

2、日常活动强度引起的肩袖损伤,往往与劳损和营养差有关。

3、想改善或治疗此类的肩袖损伤,要从血液供给角度、降低活动强度、增加肌肉能力入手。


Reference:

Hertling D, Kessler R M.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physical therapy principles and methods[M].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作者介绍


阮翔彬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士,脊近完美物理治疗师。曾先后任职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康复治疗师,瑞慈运动康复医学门诊物理治疗师,奎科康复中心首席物理治疗师一职,熟练掌握贴扎、关节松动、运动机能学,多次参加各地马拉松及上海各项体育赛事的健康维护。擅长处理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运动损伤的恢复。

上海脊近完美康复中心

脊椎康复:头颈肩腰背髋膝踝疼痛劳损
形体矫正:脊柱侧弯、圆肩驼背、XO型腿
运动损伤:网球肘、跑步膝、韧带损伤、踝扭伤
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漏尿、脏器下垂
脏腑调理:内分泌紊乱、消化不良、焦虑失眠


更专业的运动损伤评估与康复,想咨询?

欢迎拨打咨询电话   021-55278026
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想成为治痛高手?当然是跟名师学习!

【脊近完美特别定制】8月16日~18日 / 颈肩系统评估与精准康复高级班

(点击下图放大)

康复医学网(www.kfyx.cn)中国权威康复|养老|健身|养生|健康门户 微信公众号:cnkfyx,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康复医学网提供专业康复科普教育。我们为康复治疗师、医生、康复机构提供服务。我们拥有超过17年+的经验。
  • 康复医学网APP

  • 康复课堂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Copyright © 2008-2025, KFYX.CN | 康复医学网
  • 京ICP备15008331号-1 京B2-20241658 | |网站地图 康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