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脑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0
回复
2296
查看
[复制链接]
来源: 2009-11-29 10:24:2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综合康复治疗脑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性偏瘫;针灸疗法;临床观察
近年来,脑性偏瘫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但对其治疗仍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现代医学主张运用各种脑细胞营养药(如精制脑组织液等)以加强脑细胞代谢过程,从而使中枢神经功能得以尽快恢复。但由于此类药物多为进口西药,价格较为昂贵,且疗效并不稳定,为此,寻找价格低廉且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则为临床所急需。在临床上,我们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脑性偏瘫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资料共48例,均为我院中西医结合病房1993年12月~1997年12月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42岁,平均年龄60.5岁;高血压病史最长者43年,最短者10年,平均为26.5年;肢体偏瘫时间最长者30天,最短者8天,平均为19天;头颅CT检查均提示有丘脑出血,其血肿面积为1.5cm2±1.02cm2;上下肢偏瘫肢体肌力平均为0度~Ⅰ度;多普勒心电图均提示有程度不同的左室肥厚,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改变,属高血压病Ⅲ期。
  以上病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综合康复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28例,西药精制脑组织液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20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急性期以降压、脱水、止血处理;恢复期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平均治疗时间为8周,具体方法为:上肢选穴:养老、神门、臂中、手三里、抬肩、肩三针、膺下、合谷透劳宫、内关透外关;下肢选穴:肾俞、环跳、殷门、伏兔、承山、风市、健膝、足三里、三阴交、绝骨、昆仑、太溪、里上、阳陵泉透阴陵泉;头面部取穴:地仓、人中、迎香、睛明、承泣、球后、四白、攒竹、印堂、头光明、阳白、丝竹空、下关、颊车、哑门、风池。按每组均有头部、上肢、下肢穴位的原则分组,每组取穴6~9个,每天应用电子穴位治疗仪针刺一组穴位,中枢作用穴用中刺激,其余穴位用弱刺激,必要时可留针5~10min。各组穴位交替使用,10~15天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并注意在针刺及留针的同时进行推拿按摩及各种功能锻炼。
  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并借助于各种康复器械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及偏瘫肢体的床上被动锻炼。
  2.2 对照组
  急性期治疗同治疗组。恢复期则给予精制脑组织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平均治疗时间为8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内容拟定标准如下: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走,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3)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28例中,治愈1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20例中,治愈6例,好转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00%。
  4 讨论
  脑性偏瘫,属中医“中风”范畴,其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眼?斜,多由气血经脉运行不利,脉络痹阻,经脉失于濡养所致,临床治疗应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为主。我们在治疗中选取主要分布于患者偏瘫侧的经穴,使病变范围受到一定的刺激,可增强神经调节功能,加快组织、细胞的代谢过程,使因病变而衰退的中枢神经系统重建、康复,故针刺这些穴位能起到恢复偏瘫侧肢体功能的作用。
  经临床观察发现,综合康复治疗脑性偏瘫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脑细胞营养药——精制脑组织液,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康复训练与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比较

现代康复 1999年第12期第3卷 病例分析

作者:李海霞 崔海岩 胡义敏 侯希敏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033

关键词:中风;康复训练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患者接受康复疗法及疗效。方法:20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积分法与Barthel指数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肢体功能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提高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8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496(1999)12-1518-0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部病例为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200例,均经CT确诊,排除精神障碍和骨骼肌肉病变所致上肢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脑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76例,平均年龄(63.5±6.9)岁,平均病程(59.2±15)d。对照组100例,男48例,女52例,脑出血23例,脑血栓77例,平均年龄(64.1±7.2)岁,病程(60.3±13)d。两组患者病种、病情、病程、年龄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疗法:体针:常规取穴,以手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太阳经穴,同时取偏瘫对侧的头皮运动区,采取中强刺激,念转1min,留针30min,起针后同时配合督脉走罐,1次/d,20次1疗程。

  治疗组接受康复治疗:早期重点在于预防并发症,保持良肢位,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软瘫期指导病人做半桥训练,完成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转换,仰卧位到床边坐位的转换,由被动的对角螺旋运动到主动的对角螺旋运动,让病人独立完成各种床上的早期训练。同时以对患侧上下肢进行由近端到远端再到近端的按摩,并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主要采用兴奋性手法提高肌张力,促使软弱无力的肌群收缩,痉挛期正确运用促通技术,尽可能降低痉挛程度,使联合反映,共同运动的异常模式向着分离运动、自主运动的方向发展。此期采用抑制性体位,打破肌痉挛模式,并采用神经促进技术中的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张力,如联合反射、拉弓反射、旋腰反射,控制关键点和刺激感受器等。应用肌肉牵张技术牵张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加强坐位、立位2级、3级平衡训练,重点进行步态训练,可适当进行作业治疗和ADL的训练,以健手带动患手作一些伸展运动。相对恢复期进一步加强患肢的主动性、力量性、协调控制性运动,促进分离运动的进一步完善,加强ADL能力的训练,根据职业进行职业训练。注意防治各种偏瘫并发症,如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误用综合征等。

  评定方法:按Fugl-Meyer评价方法,把训练前后的上、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得分作为观察指标,日常生活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30]指数。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定结果见表1。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上下肢功能(P<0.05),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评定结果(±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 P
上肢(66) 5.26±2.56 5.14±2.78 10.68±5.67 9.58±5.27 <0.01
下肢(34) 9.64±6.89 9.76±6.48 19.20±4.83 14.49±4.89 <0.01
平衡(14) 4.78±2.81 4.68±2.98 9.26±1.18 6.08±1.39 <0.01
总分(114) 20.03±17.95 19.48±18.38 40.56±10.26 33.38±11.28 <0.01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正常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高级中枢或通路受损时,可调动这些细胞进入功能状态。而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治疗中,遵循神经肌肉发育顺序,先上后下,先近端后远端,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粗大后精细的运动规律,促进神经功能的重组或功能再现,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以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恢复。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继发损害。减轻残疾,使他们最大可能地达到生活自理。其中最常用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就是通过各种手法,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促进新的网络建立,调动处于储备、休眠状态的神经组织发挥代偿作用,以实现神经功能重新塑造。由此可见,脑血管意外发生后,脑组织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在治疗中应灵活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进偏瘫早期软弱无力肌群的收缩,抑制偏瘫后期出现的肌痉挛,恢复对肌体的控制能力。应不断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尤其需纠正偏瘫上肢的屈肌痉挛模式,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姿势和步态。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提倡重复训练,强化正确规范的动作。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短期的、长期的康复治疗目标。
康复医学网(www.kfyx.cn)中国权威康复|养老|健身|养生|健康门户 微信公众号:cnkfyx,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