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体重不超标
可小肚腩甩也甩不掉 总是不自觉地探头、驼背 脖子僵硬、腰酸背痛更是常见 小伙伴们要注意了 你可能被“骨盆前倾”盯上了
骨盆是人体承上启下的枢纽 一旦发生偏移 向上会影响到腰、胸、颈 向下会影响到髋、膝、踝 不单单是影响体态那么简单了
骨盆前倾最明显的症状是臀部后凸,腰臀比、BMI值和体重都在正常范围,小腹仍旧前凸,属于下交叉综合征中的一个症状,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姿态异常。 简单来说,就是整个骨盆在身体里发生了位移,形成了“假翘臀”,这个位移动作在很多ins博主的照片里都能看到,比如卡戴珊。不要觉得这种翘臀看上去挺美的,要知道,这不是臀肌发达而形成的健美体态,而是骨盆前倾引起的“伪翘臀”,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的。
▼ 会造成肌肉紧张、僵硬,神经受到压迫,容易腰酸背痛。 ▼ 由于骨盆位置的变化,内脏会更容易产生下垂。 ▼ 十分影响美观,小腹凸起、臀部变宽都会找上门。 ▼ 会给关节带来负担进而出现畸变,加重内外八字腿型。 ▼ 会影响盆腔内的脏器及生殖器官,引起子宫、卵巢和肠胃等器官的机能正常。 ▼ 骨盆倾斜会导致全身的倾斜,使各部位的活动受到限制,进而引起肌肉衰退。 ▼ 生理问题,如头痛、便秘、痛经、长期疲劳感等。
简单小测试
五点(后脑勺、肩膀、屁股、小腿肚、脚跟)贴墙站立,腰部只能伸进去一个手掌则表示正常;超过一个拳头,考虑骨盆前倾。
站直深呼吸,放松身体,检查肚脐下方到裆部形成的平面与地面是否垂直,垂直则体态正常,与地面夹角小于90度,则为骨盆前倾。且夹角越小,骨盆前倾越严重。
治疗师还会检查这些
1 髂腰肌 图片来源: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 第3版)
髂腰肌深埋于骨盆内部,起自髂窝和腰椎体侧面及横突。向下两肌相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近侧支撑时,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缩时能使大腿屈,骨盆前倾。 2 腰方肌 图片来源:腰肌解剖学 缓解疼痛的腰肌保护与修复练习
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内侧有腰大肌,后方有竖脊肌,附着:第12肋骨下缘和第1-4腰椎横突髂嵴的后部;髂嵴上缘,分为三束:髂肋纤维成垂直状,走行为髂骨到12肋骨;髂腰纤维为斜行,从髂骨到腰椎横突;腰肋纤维呈斜行,从腰椎横突走向12肋骨,与髂腰纤维交叉。两侧收缩可以使得骨盆前倾。
3 竖脊肌 图片来源: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 第3版)
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外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止于棘突,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后伸,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结构,故又名竖躯干肌。共同收缩会增加腰椎曲度,同时造成骨盆前倾。
4 股直肌 股直肌通常长且短缩,导致骨盆前倾,并且紧绷将抑制臀大肌的使用。
5 阔筋膜张肌
图片来源: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 第3版)
位于大腿前外侧,被股阔筋膜所包裹,为梭形肌。起点:起于髂前上棘。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骨盆前倾。
6 内收肌 图片来源: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 第3版)
内收肌群主要包括:耻骨肌、短收肌、大收肌、长收肌等,向上连接骨盆,向下与膝关节相连。
造成骨盆前倾的原因主要是前后肌力不平衡,即左上的竖脊肌和右下的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等过于紧张,而右上的腹肌和左下的臀肌则过于松弛导致的。
稳定骨盆可以这样练
▽ 抓住产后康复时机,杜绝这些产后骨盆问题!
你的驼背、颈肩腰痛问题根源可能在骨盆,8个动作帮你摆正骨盆
天鹅颈、大长腿,搞定这几个部位,让你在年会上气质出众!
保护脊柱,稳定骨盆,核心肌群该如何训练?
1 久坐
这时候大多处于驼背状态,腰背部没有支撑,过分屈膝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大腿支撑不足,臀肌松弛无力,髂腰肌长期收缩使得这些肌肉非常紧张。 2 趴桌子
习惯性塌腰的下意识动作就是翘臀,这个动作会使腰椎曲度变大。为了使身体保持稳定,胸椎也会跟着弯曲,导致上半身内旋。
3 长期穿高跟鞋
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骨盆会一直被提高,身体为保持平衡,骨盆就会前倾。在站立或者行走时,重心没有落在骶髂关节的位置,而是落在了腰椎上,身体为保持平衡,就会收缩腰椎周围的肌肉,长期这样,周围肌肉则会产生酸痛,胸椎和颈椎也会产生改变,而出现驼背,颈前伸等不良姿势。
4 怀孕&啤酒肚
图片来源:Pixabay
腹部过大,身体的重心也是靠前的,会让腰部承担不必要的压力。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腰椎周围的肌肉容易劳损。 其实很多时候 身体局部的「月半」 很可能是由坏体态引起的 像骨盆前倾这样的坏体态 还会逐渐毁掉你的健康 所以我们要了解肌肉的功能 从问题本质下手 平时注意生活习惯 好好迎接这个春天
参考文献 刘美. 浅谈骨盆倾斜症运动康复方法[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 5(791):159-160. 梁勃威. 正常骨盆步态及其相关肌肉活动的研究[D]. 福建医科大学, 2013.
编辑:石亚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