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与健康领域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可归纳为疼痛、损伤、功能受限以及体态失衡这四个基本类别。
其中一部分问题也许简单明了。而另一些则相对复杂——不仅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多种问题,而且症状与根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问题的复合体。
当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解决起来自然不再是件易事,专业人士也可能陷入困境、束手无策。但究其原因,往往却并非由于缺乏技能或者经验,而是因为对要解决的“问题”并未有全面充分的认知。
比如,一提到要解决问题,很多学员会问:如何纠正脊柱侧弯、骨盆旋移、足弓塌陷?怎样缓解下背痛、弹响髋?怎么康复网球肘?如何改善手臂上举受限、下蹲足背屈不足……
背后的期待往往是想得到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在加上近年来网络上盛行的“一招鲜”套路,以及突出“简单、实用”的培训营销手段,让体态康复和物理治疗逐渐失去了其原貌。
所以更多的人越来越习惯于“线性思维”,趋于将问题的结构“扁平化”,即认为问题就是平面铺开的一个个孤立的点,等着去被各个击破。以为每个问题都有一一对应的解决方法,就如同钥匙与锁。
但事实上,“问题”绝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关联,而且能够被合理划分成多个层级。
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通常将“问题”至少划分为:表面症状-直接原因-深层原因-代偿根源四个层级,并可视情况继续扩展。
像刚刚所提到的骨盆旋移、下背痛以及下蹲足背屈受限等,其实都属于问题的最浅层,也就是表面症状(第一层)。因为它们通常也能被人主观感受到,所以也被称为“患者识别的问题”。
如果一个专业人士看到的也都是患者识别的问题,并且想“一招制敌”,那恐怕也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即使是使用多个技术解决了多个零散的问题,也并不等同于全面、综合的处理。
在表层症状之下,是导致它的直接原因(第二层),也就是哪个结构的问题引起了症状。例如有人膝前痛,去检查诊断为髌软骨损伤。很多时候,医学专业人士的诊断就止于此。但是,只依靠这样一个结论,并不能足以得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习惯使用线性思维的人群所谈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属于以上的两个层级。
再继续剖析,我们会关注的是,引起症状的“直接原因”背后又存在哪些深层原因(第三层),如区域生物力学的异常,例如肌肉不平衡、关节的灵活与稳定缺失等。
市面上的纠正训练、功能动作评估等体系基本都聚焦在这个层面。
例如认为错误的姿势、动作模式会让关节、肌肉等结构负荷不均衡,从而引起损伤与疼痛。又或者,经过评估断定某关节的稳定或灵活性问题是人体代偿的根源。
分析到这一层,对肌骨系统的很多问题已经能给出初步解决方案。但是,这个层面绝非问题的根源所在。
如果有人声称,经过系统评估发现:一个患者的问题根源就是他的胸椎灵活性不足、臀肌激活不充分,或者单侧足弓塌陷、动作中足外翻过度之类。那么这种结论仍然无法让人信服。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问题会凭空出现。只需继续追问,就不难发现,刚才提到的那一层面绝非问题根源。一个人为何无缘无故就胸椎灵活性受限?为何足弓塌陷、过度足外翻只出现在一侧?导致这些问题的又是什么原因?
现如今“代偿”这个词被各种滥用、错用,只要见到姿势不对称、动作不标准,就管它叫代偿。代偿的根源、代偿过程以及代偿的结果,根本没有被准确区分。
而诸如错误的姿势、动作外观,以及关节灵活与稳定等生物力学问题,其实往往仅是代偿的表象和结果。
引起这一层级问题的,通常还有更深层的代偿根源(第四层)。
代偿的字面意思是“代替和补偿”,代表人体有适应能力,可以在身体某部分出问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重新调配现有资源,来完成某个功能目标。
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分析代偿,就应该从具体想要达成的功能目标入手,或者换句话说——人体在一个任务中要满足什么需求。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人体在功能动作中要保持稳定(功能目标/代偿需求)
当偶然一次踝关节内翻扭伤之后,局部生物力学可能发生改变(代偿起点/根源)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足踝不稳(代偿起点的直接后果)
为了防止单腿站立时足内翻再度崴脚,身体的一种调整方式为——主动产生足外翻(代偿的间接后果/表象)
而动作中长期出现过度足外翻,又可能引发相应的其他损害,诱发人体能感知的症状
除了表面症状与其直接原因能找出一一对应的关联,深层原因以及代偿根源等问题并不会是像大鱼吃小鱼一样的线性关系,而是会形成诸多相互影响的因果链。
那么,本课程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绝不会说,课程能教你轻松解决O型腿、脊柱侧弯、颈肩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而是会帮你学会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
也就是说,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解构复杂问题,在问题综合体中层层深入,以达到以下目标:
1. 弄清问题的不同层级
2. 理清不同类别、不同层级问题间的因果关联
3. 选择与该层级问题相应的最佳解决手段
4. 整合解决技术并制定针对性方案
如果能做到以上,那么之前提到的各种表层问题的解决,也自然水到渠成。
很多时候,人陷入困境并非是因为给正确的问题找到了错误的答案,而是一直试图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
要分析问题,需要思维工具。要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
本课程的初衷是讲授康复技术的同时,也力争渗透和传达临床推理的系统思维。
针对体态、疼痛与损伤的问题综合体,人体连锁反应体系主要利用的思维工具为——体态代偿金字塔,也是我在德国研究体态康复的9年中,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的理论模型。
体态代偿金字塔从人体的姿势调控过程入手,提出了安全(平衡/稳定)、经济(省力)、舒适(避痛)与专项适应(日常习惯/运动)这四个层面的基本需求,以及分析代偿具体方式的前提——个体结构特点。
如同上一部分所说,分析与理解代偿根源的首要步骤就是弄清代偿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达到什么功能目标)。所以,利用体态代偿金字塔模型,人体代偿的分析过程将更加高效、准确。
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人体连锁反应课程将包括整合技术以及自主研发技术两个部分。
整合并不等同于复制与拼凑其他体系,而应当是基于理论主线的有机融合。本课程以体态代偿模式为主线,针对不同类别和层级问题,整合了现代物理治疗与体态康复领域的多项技术。
自主研发的平衡链技术将在人体连锁反应A阶与B阶课程讲授,它基于数年来本人在物理治疗的实践以及在足踝生物力学与人体平衡领域的科研工作。
刚才提到,体态金字塔中的底层需求即为平衡,所以人体为了达成这一功能目标会进行调节或代偿,调控过程可涉及关节排列、肌肉激活模式等运动系统的多个层面。
一方面,平衡链可辅助评估过程:当某一局部出现问题,并影响力学平衡,便会引起人体为保持平衡而进行的代偿。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更准确推导出代偿根源。
另一方面,平衡链本身也是一种训练手段。它聚焦于人体在重力场中保持平衡时采用的策略,通过特殊设计的训练来激活参与平衡反应的一系列肌群,也能使体态排列按预期方向去自主调节和适应。
人体在日常的平衡模式往往是无意识的,且与根深蒂固的代偿关联紧密。所以,平衡链技术通过重塑平衡模式,能有效打破旧有、顽固的人体代偿模式,并将整个过程融合到日常,重建新的体态和动作模式。
相比于关节链、肌肉链与筋膜链等“有形的链”,平衡链聚焦于人体在重力场中为维持平衡而采取的平衡策略,并且涵盖了诸多并未在解剖上直接相连且传导张力的环节,因而也可被称为“无形的链”。
A阶课程为期4天(实际教学32小时),聚焦于下肢-骨盆-腰椎相关的代偿模式。以下为课程安排:
Part 1:姿势平衡链 (12小时)
这一部分主要讲授宏观的身体排列——姿势是如何由于平衡、省力、避痛以及专项适应的需求而发生代偿的。根据个体的结构与功能差异,代偿持续存在后将形成不同的代偿模式,进而让问题相互传导、经久不愈。通过平衡链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方能打破顽固的代偿模式。
Part 2:结构平衡链 (20小时)
在这一部分,课程会聚焦于微观的身体排列——关节功能紊乱,其中足踝与骶髂为重点关注环节。通过关节松动、肌肉能量技术以及结构整骨手法调整微观的排列问题,以缓解表面症状和改善局部的生物力学失衡。再配合平衡链技术,作为局部处理后的稳定手段。
B阶课程为期4天(实际教学32小时),聚焦于脊柱-胸廓-肩带相关的代偿模式。
与往年课程不同的是,本次课程不再讲授结构性脊柱侧弯的相关内容,而是更深入、详细地探讨微观排列中的关节功能紊乱以及功能性的体态代偿问题,如功能性脊柱侧弯、胸廓旋转与肩带反旋以及相关的肌肉形态不对称等。
其中功能性脊柱侧弯会作为独立版块讲解。此外,B阶课程将加入两个临床应用版块,重点讲解盆底康复与肩带运动学异常。
以下为内容安排:
人体连锁反应A阶与B阶可单独参加或连报
单独参加A或B阶:4799元
早鸟价优惠(提前6周):4559元
团报优惠(3人起):4369
AB阶8天连报:8098元
注:课程报名须缴纳定金1000元方可预定成功,复训费用600元(含教材费)因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导致课程无法如期举行,可申请退还全额费用,或改为线上直播并推迟至后续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