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文章里提到过,肌筋膜扳机点可分为活跃的或者潜伏的扳机点,也可以说这是同一个扳机点的两种不同状态。
当我们说一个扳机点是活跃的或者被激活了,意思就是你即使不运动,也不碰它,疼痛仍旧会出现而且被人感知到。而潜伏的扳机点则意味着处在休眠状态,如果不去刺激(比如手指按压),主观上通常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潜伏的扳机点在被充分刺激时,有可能被激活。而活跃的扳机点也可以在诱发因素解除后,或者经合理治疗后,变为休眠状态。所以二者依条件不同,可相互转化。
想要彻底根除一个扳机点,第一步先要让其不再活跃,然后再持续治疗直至其消除。
然而,实际处理时却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缓解了当下的疼痛等症状后,便停止了后续治疗,导致扳机点每次只是暂时回到休眠状态,却没有被“斩草除根”。
要知道,扳机点一旦形成,是不会自行消除的。所以每次痛了就去按摩,或者寻求治疗师的救急处理以求即刻缓解,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康复时长太短,量变还不足以产生质变,即使治疗方法完全正确也不行。
扳机点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会引起其他部位的牵涉痛。而很多人在诊断扳机点时,也往往根据牵涉痛的位置去反向查找相关的扳机点。这种方式并无问题,也往往能快速找到和症状最相关的一个或几个扳机点。
然而,这种方式难免会有遗漏。因为扳机点从来不会孤立存在,而是会由于各种类型的连锁反应而相互传导,诱发新的扳机点形成。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关键扳机点。由于它的存在,位于它牵涉痛区域内的其他肌肉中也可形成新的扳机点。因为疼痛可以使肌肉变得紧绷,进而让扳机点形成的可能性更高。
但在实际中,引起最明显疼痛的并不一定是关键扳机点。所以很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仅仅关注到和表面症状最相关的扳机点,而忽视了隐藏更深的关键扳机点。
这就好比,房顶的水管破裂导致漏水,水从天花板上滴下来,结果地板上积了一滩水。如果只着眼于擦干地上的积水,而不去找漏水的原因。那么仍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那些引起最明显疼痛的扳机点,可以比作是地上的水,而诱发这些扳机点形成的关键扳机点,则可类比为房顶漏水的源头。
再结合扳机点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眼框周围疼痛,从扳机点牵涉痛角度看,可以是颞肌、咬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最为相关。一个没有学过扳机点疗法的人甚至也能自己摸索出,揉揉太阳穴附近就会管用。
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些肌肉都位于上斜方肌扳机点的牵涉痛范围内,由于上斜方肌扳机点的形成与激活,这些肌肉内的多个扳机点也可以伴随着活化。
而上斜方肌的扳机点是如何形成?除了这块肌肉本身过度负荷这一原因之外,还可能向上追溯到下斜方肌的关键扳机点,其牵涉痛范围会涉及上、中斜方肌。
所以,在这个例子中,只处理头颈部扳机点而不治疗上斜方肌,或者下斜方肌内的关键扳机点没有进一步排查,都可能引起天花板漏水类比中的困境。
上一部分中提到的这种由于牵涉痛引起新的扳机点形成的连锁反应,也被称作疼痛链,是帮助我们更全面分析肌筋膜疼痛的有力工具。
除疼痛链之外,还能引起新扳机点不断形成的,就是人体肌骨系统的各类代偿。
“代偿”的字面意思就是,代替和补偿。当身体某个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那么其他能够完成相同或相似目标的结构就会去替补,这样就出现了代偿。
代偿本身是个中性词,代表了人体有适应能力,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自身资源的重新调配和布局。但是代偿的方式却有好有坏,有些会相对平衡,而另一些不合理的代偿则可能导致其他后果。
拿肌筋膜扳机点来说,其常见的形成原因有肌肉过度使用、长度失衡以及损伤等。这些都可能是与代偿相关的。
可问题是,想去理解和全面分析代偿的来龙去脉绝非易事。所以我们只好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子A:老张上了年纪之后膝关节不太好,下蹲会不舒服。所以捡起地上的东西或者搬起重物时,通常不会蹲下,而是主要靠弯腰来完成动作。久而久之,腰部肌群过度使用,形成了扳机点。
例子B:Tony 冈上肌肌腱损伤之后,由于疼痛肩关节上举受限,所以日常给顾客理发时,经常靠耸肩来协助抬手动作。长此以往,上斜方肌与肩胛提肌过度使用,引发肌筋膜疼痛相关症状。
例子C:刘女士前段时间做了很多拉伸训练,但自己本身腰椎曲度过直且屈曲活动度受限,另外腘绳肌柔韧度也不足。所以做体前屈动作时胸腰结合部不得不贡献更多活动度,经常被过度拉长,且起身时该部位也发力过多。后来此处出现扳机点。
例子D:小马多年来打球,两侧膝关节都有过严重损伤,本体感觉变差,因而站立平衡能力下降。即便是双脚站立,也容易因外部干扰出现不稳定感。所以调整了自己的平衡模式,将重心前移,形成懒汉站姿。小腿后群不得不在姿势中持续发力,并形成扳机点。
以上都是经过简化处理后的例子,实际的人体代偿会更加复杂。但即使是在这几个简单的例子中,倘若没有考虑到代偿背后的原因,而仅仅着眼于扳机点的消除,那么就如同天花板漏水的比喻一样,仍旧治标不治本。
那么人体的代偿该如何去分析?
刚才已经提到,代偿其实是在身体某部分出问题的条件下,通过调动其他资源来确保想完成的功能目标能够达到。所以我建议,想要分析代偿,至少要弄清以下这几方面。
确定要分析的功能目标。也就是说,身体代偿的是为了完成什么目的?平衡、省力、避痛、达到一定的活动度或是发挥足够的力量等等,都可作为功能目标。例子B是为了增大无痛的抬手高度;例子C中显然就是想要达到更大的体前屈活动度;例子D则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
划定代偿涉及的范围。即弄清楚能够完成此目标的结构都包括哪些,换句话说,在探讨的问题里,哪些部位有发生代偿的可能性。比如例子C中,与体前屈幅度最相关的就是身体后链中的各个环节。
探寻代偿的因果。你会发现,在划定的代偿范围里,可能存在多个问题(症状)。谁是代偿的原因,谁是代偿的结果需要弄清,否则后续难免出现混乱。在例子D中,膝关节不稳是因,保持平衡是功能目标,而体态改变和小腿后群紧张则是代偿的后果。网络上非常多有关体态的分析,压根没有弄清因果关联,经常把相关性误认为因果,甚至倒置因果。举个这类错误的例子,比如膝超伸伴随有小腿后群紧张,于是就认为小腿紧张引起了膝超伸,所以建议放松小腿来改善膝超伸。
识别代偿的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体为了完成一个功能目标,能够做出代偿的方式可以各有不同,并非总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需要针对每个患者进行分析,去识别这个人采用了哪种代偿的模式。比如同样是为了维持平衡而调整体态,例子D只是诸多可能性之一,其他变位也是存在的。
以上只是个人常用的一个分析策略,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基础的扩充,理解代偿会更加全面且准确,而且能扩展到方方面面。针对代偿模式,后续文章还会有更全面的介绍。
除了疼痛链和人体自身代偿之外,一些其他外部的不利因素如果持续存在,也可能会诱发扳机点形成。
例如从事的运动有更高的受伤风险或者对特定肌群负荷较大,工作环境的桌椅不符合人体工学,长期心理压力和焦虑导致的姿势性紧张、呼吸模式改变等等。
在扳机点治疗的进程中,如果没有管控外部的诱发因素,那么即使扳机点本身消除得再彻底,将来也仍有可能复发。
现代康复医学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便是一种综合分析,也为跨专业人员的配合提供了更完整的指导方针和框架。只不过,一切终究是讲起来轻松,能够做到却并非易事。也许我们能把一个扳机点处理得彻底,但却不可能让人家去换份轻松的工作。
所以,只能在能够控制的范畴里,尽量改善刚才提到的这些不利因素。比如对先停一停那些对相关部位负荷过大的运动,把工位的布置改一改,做个短期的休假放松身心等等。
以上就是在处理扳机点过程中至少应该避开的几个误区,希望本文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感谢阅读。
合作/投稿 手机/微信/QQ/支付宝号:15313343001 (←长按复制)
关注 康复医学网微信号:cnkfyx
商城 直播 课堂 培训 招聘 特价
极具价值的《肌肉测试与功能 : 姿势与疼痛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